當前位置:高考升學網(wǎng) > 讀后感 > 正文
至于余秀華的苦難,我們會同情,但更多的,我想是自慚形穢。把我們放到她所處的那個境地,我們會成為她嗎?也許絕大多數(shù)人能做的就是抱怨上天的不公吧。相比于余秀華的詩歌才華,她的人格力量更讓人動容。在苦難中生存的卑微的人,是很容易失去對生活的痛感的,人們會傾向于逆來順受,傾向于麻木不仁,甚至有人會為虎作倀。這是更容易的生存方式,就像“斯德哥爾摩綜合征”,妥協(xié)了,或許還能獲得幸福感。但總有些人拒絕麻木,他們選擇保持對生活的痛感,而這種痛感,其實等于加害了自己,因為這痛苦會變得巨大清晰。但這些人選擇正視慘淡的人生,對他們來說,這是對生命極限的體驗,是對尊嚴的維護。就像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那句名言:“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蘆葦。”他的意思是說,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,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,可是,即使如此,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,因為人有能思想的靈魂。
在余秀華的詩歌里,你其實讀不到熱情的謳歌,但你也絕讀不到悲情的控訴。你讀到的是對苦難的笑納,是對命運的不妥協(xié)。她寫家庭暴力:“他揪著我的頭發(fā),把我往墻上磕……”她接著寫道:“對于一個不怕疼的人,他無能為力!蔽覀兛梢园堰@個“他”理解為丈夫、命運……無論什么,他們對她無能為力。在她的作品里,我們能夠讀到一個既殘酷又倔強的詩意的世界。陀思妥耶夫斯基說:“我只擔心一件事: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難。”在我眼里,余秀華和她的詩歌,配得上她所遭受的苦難。其實不僅僅是余秀華,還有很多這樣的作家,比如描寫蹉跎坡的沈博愛老人,比如描寫阿勒泰的李娟,他們的文字有著共同的特點,我們能夠讀到悲傷、讀到彷徨,卻讀不到仇恨、讀不到偏狹。還有寫了一輩子詩,卻從未打算發(fā)表的美國女詩人艾米麗·迪金森,有人說余秀華是中國的艾米麗·迪金森,余秀華笑著回答:我不認識她。
我覺得這是余秀華們的意義所在,不在于迎合讀者,而在于文字本身的力量;不在于身處苦難,而在于面對苦難的姿
中學生讀雷鋒的讀后感800字
時間:2023-09-19 19:0:43初中生雷鋒故事的讀后感范
時間:2023-09-19 04:0:12小學生學習雷鋒的讀后感范
時間:2023-09-17 23:0:26五年級小學生守株待兔讀后
時間:2023-09-20 17:0: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