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高考升學網(wǎng) > 觀后感大全 > 正文
千年包公觀后感:
包公以清廉剛正形象傳世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秉公辦事、堅持正義的官員,便常用“包公再現(xiàn)”、“鐵面包公”等話語表示肯定,在自己碰到糾紛或官司之類的麻煩事時,也總是希望能遇到像“包公”一樣的好官、清官。這就是在許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“清官情結(jié)”。
包公之所以能給世人留下清官形象,除了他清正廉潔的作風外,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終堅持大宋吏律,不唯上,不唯權(quán),敢于不畏權(quán)貴,伸張正義。用現(xiàn)在的話說,就是他能堅持做到依法行政。
因此,面對“清官情結(jié)”,我們既要看到民眾對官員清廉正義、剛正不阿的外在要求,同時更應(yīng)該看到這情結(jié)背后所隱含的要求領(lǐng)導干部依法行政、依法辦案的法治意識。其實,正是由于這種意識,才分外凸顯出包公在當今社會依然值得緬懷的價值。
在當前的法治社會里,我們評價一個領(lǐng)導干部是否盡職盡責,關(guān)鍵是看他能否堅持依法辦事。尤其在今天我們的各項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的情況下,如何依法辦事、能否依法辦事更是對干部提出了挑戰(zhàn)。長久以來存在于人們心目中的“清官情結(jié)”,在當今時代其實更應(yīng)該解讀為要求領(lǐng)導干部秉公執(zhí)法、依法行政的“法治情結(jié)”。
面對包公像起誓,在形式上體現(xiàn)了后人對先賢的崇尚,表現(xiàn)了一種學習的姿態(tài)。對于走向和諧與法治的今日中國來說,筆者衷心希望這種學習姿態(tài)真的能在全社會化為具體行動,并且深入精髓,領(lǐng)會包公身上真正值得體會的法治意識。
包公精神及案例:
生平事跡
包拯,生于北宋咸平二年(999年)。(在《鍘包勉》和《包公賠情》等戲曲里,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,由包拯大嫂帶養(yǎng)成人,這不符合歷史實際。事實上,包拯的幼少年時代,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(yǎng)。)
官場生涯
包拯長大后,也極為孝順父母。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,曾經(jīng)彈劾包拯“素少學問”。這里的“學問”,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平,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。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,而是認為包拯“少有孝行,聞于鄉(xiāng)里;晚有直節(jié),著在朝廷”,應(yīng)該給他以更合適、恰當?shù)墓俾殹0那嗌倌陼r代,也曾刻苦讀書,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,終于考中了進士甲科。按照宋朝規(guī)定,考取進士之后,便可以做官。包拯被派到建昌縣(今江西永修)任職。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,應(yīng)該盡孝奉養(yǎng)雙親,因而請求回到安徽,在和州(今安徽和縣)做官。但是,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,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,在家孝敬父母多年,直到雙親去世,包拯守喪期滿,仍不想離開故土。當時,這種封建孝道,受到家鄉(xiāng)人的稱道。近年,安徽合肥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。碑上陰刻篆書“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”十二字。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,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。
由于家鄉(xiāng)父老的勸告,包拯才離開家鄉(xiāng),離開父母靈地,到天長縣(今安徽天長)任知縣。這時,包拯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。康定元年(1040年),包拯又出知端州(今廣東肇慶)。端州出產(chǎn)一種有名的硯臺,叫端硯。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。由于當?shù)毓倮艉秃兰澋葘訉蛹哟a克扣,端硯的產(chǎn)量雖多,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。包拯下令豪強官吏,不得貪污,只能按規(guī)定數(shù)量,向朝廷進貢。而他自己,直到離開端州,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。
或許由于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,被大臣們賞識,所以朝廷于慶歷三年(1043年)將包拯調(diào)到首都開封。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后,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。包拯被任命為監(jiān)察御史。當時,監(jiān)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(quán),但對包拯來講,卻十分重要。這是因為,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,并且可以對于朝廷各個方面,尤其是用人等方面,提出看法和建議。實際上,包拯在任監(jiān)察御史期間,確實對北宋的內(nèi)政外交,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,并且還曾出使契丹(遼國),出色地完成了任務(wù)。
慶歷六年(1046年)夏,包拯調(diào)任為三司戶部判官。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(gòu),戶部掌管全國戶口、兩稅等,戶部判官協(xié)助三司使的工作。不久,包拯先后擔任京東、陜西、河北轉(zhuǎn)運使,轉(zhuǎn)運使負責一路(相當于省)的財政、監(jiān)察等行政事務(wù)。在地方,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,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(yǎng)生息而安居樂業(yè).兩年之后,包拯被召回開封,提升為戶部副使。在此期間,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,又曾到陜西解決運城(今屬山西)鹽業(yè)問題。在河北,他奏請用作養(yǎng)馬的田地,還給地方和農(nóng)民。在運城,他改革鹽稅法令,以便利于商販經(jīng)營鹽業(yè)。
出色的工作,利國利民的成效,使包拯在皇祜二年(1050年)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、知諫院。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,待制之銜,有名而無權(quán)。包拯又叫包待制,不過是對他的尊稱。然而,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,卻十分重要。諫官的任務(wù)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,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.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,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(quán)臣屢次抨擊,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,提出了革新建議。可惜的是,兩年之后,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,這也是個虛銜(從此人們又稱他為包龍圖),并且又一次離開京城,到河北、廬州、池州(今安徽貴池),江寧(今江蘇江寧)等地任地方官。直到至和三年(1056年)才回到京城,任開封府尹。嘉祜四年(1059年),包拯以樞密直學士、權(quán)三司使等官職,上升為當時重臣。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,相當于副宰相之職。但是,年過六旬的包拯,這時已經(jīng)夕陽西下。嘉祜七年(1062年)五月二十五日,包拯病死在開封。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別,追認他為禮部尚書,賜謚“孝肅”,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肅。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塊石碑,上刻《戒廉家訓》道:"后世子孫仕宦,有犯贓者……非吾子若孫也。"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,過去小說、戲曲多取為題材。元雜劇已有《陳州糶米》等作品。以后流傳日廣,形成豐富的傳說。遺著有《包孝肅奏議》。
主張改革
包拯所處的仁宗時代,已經(jīng)不象宋初那樣生氣勃勃,冗官、冗兵和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害,老百姓的負擔加重,各地出現(xiàn)了士兵暴動和農(nóng)民起義。面對這樣的形勢,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(fā),主張對時政進行整頓和改革。應(yīng)當說,包拯的改革主張,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宋朝的封建專制統(tǒng)治,但從客觀效果上看,卻有利于當時的下層人民.包拯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所愛戴,原因就在這里。
北宋龐大的官僚機構(gòu),冗官成災,包拯認為必須加以整頓和革新。他不但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,不能用奸邪的小人,而且建議提拔“奮不顧身,孜孜于國”的素有才能,公直廉明之人”。他不但七次彈劾“苛政暴斂”的轉(zhuǎn)運使王逵,而且不畏風險,力主將皇帝的親戚,“凡庸之人”張堯佐免去要職。在包拯看來,“在政府無所建明”的平庸之輩,不論其官職有多大,都必須下臺。他曾建議改革選人、用人制度。他主張官員年到七十歲必須離職。他揭露不愿離職的官僚,是不知廉駐,“貪冒相尚,但顧子孫之計”。他主張不能任意封官許愿,即使是恩賜即由父親的功勞而錄用的子孫,也要通過考試。這些,都是為了解決冗官問題。包拯其實并不反對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。新政失敗,許多官員受到處分,包拯全力為這些敢作敢為的官員嗚不平,主張起用他們。
在經(jīng)濟方面,包拯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,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苛剝平民。當時有一種政策,由政府向城鎮(zhèn)百姓強行購買國家需要的物資,價格比市場價格低。這就成了剝削民眾的一種手段。包拯堅決反對這種害民政策。他列舉陜西強購軍用物資的危害,“前后人戶破藹家產(chǎn)不少”,因而要求廢除這種辦法。包拯建議,國家急需物資應(yīng)該“置場收買”,以公平的價格,自由收購。這一建議,無論對減輕百姓負擔,還是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(chǎn),都是有利的。前面提到的運城解鹽問題,也是由于包拯極力支持改革,使解鹽的生產(chǎn)與銷售,由原來官方壟斷,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。這一改革,不僅解除了百姓為政府搬運官鹽之苦,而且同樣有利于食鹽的流通.沈括稱贊這種“通商法”,“行之幾十年,至今以為利,”此外,包拯還曾主張方田均稅,即丈量地主豪強的土地,防止他們漏稅逃役。他還曾鼓勵民間采礦煉鐵等等。可見,包拯的經(jīng)濟思想和經(jīng)濟改革,目的在于“寬國利民”。
在宋朝的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,包拯同樣主張民富國強,改善邊防措施,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。他在出使遼國時,遼國刁難他,他義正詞嚴地據(jù)理力爭,不卑不亢;貒,他立即將在遼國的所見所聞,報告朝廷。他說,遼國在山西北部集結(jié)兵馬,聚集糧草,其意圖不可不防。他建議,一定要加強山西宋遼邊境的代州(代縣)、應(yīng)州(應(yīng)縣)、雁門關(guān)一帶的戰(zhàn)備,以前,遼國蠶食邊境領(lǐng)土,是由于邊防之臣膽小怕事,不敢對抗,如今應(yīng)該下令邊臣,讓其嚴加防守,不能丟失一寸土地.另外,原來這里的守將,在軍事上是外行,現(xiàn)在必須派懂得軍事的人去領(lǐng)導指揮。朝廷采納了包拯的意見,加強河北,山西的防衛(wèi).更重要的是,包拯對宋代的冗兵之害,提出了裁減“老病冗弱”的主張,以利于訓練及加強戰(zhàn)斗力。同時,他還提出加強邊境民間義勇的訓練。宋朝將士經(jīng)常調(diào)動,以防武將專權(quán),但造成了兵不知將,將不知兵弊病。包拯認為要改變這種政策,使將官有職有權(quán),不要輕易調(diào)動?少F的是,包拯建議加強國防與軍事力量,以不增加百姓負擔為前提。當時中原地區(qū),尤其是河北、山西的農(nóng)民,苦于運送軍糧,包拯曾提出,在豐收之年,可以購買當?shù)剞r(nóng)民糧食,儲備起來,作今后軍糧,減少運輸困難。包拯之主張改革朝政以利國利民,是有其思想基礎(chǔ)的。他始終認為,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,只有老百姓日子好過了,不受貪官酷吏欺壓了,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。如果過分榨取,使天下蒼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,那么,不但國家不能富強,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,動搖封建統(tǒng)治.他之所以主張改革,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“清官”,其思想淵源就在于此.盡管包拯的出發(fā)點和動機,是為了宋朝天下的長治久安,而不是全然為了天下百姓,但比起對被剝削者盡情欺壓的“貪官”來,無論對社會,還是對人民,總要好得多.那種認為清官比貪官更狡猾,對老百姓更有害的觀點,顯然是錯誤的。
剛正不阿
一個人的功過歷史,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譜寫。一旦自己的行為被實踐證明對社會、對人民有功有利,那么,人民終究會給他以恰當?shù)脑u價.這評價,恐怕不會以一些暫時的貶斥而消失。名垂青史的包青天為人民所歌頌與懷念,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實踐,有利于社會與人民。這實踐,不僅是由于他為當時的人民做了好事,而且也由于他個人的道德品質(zhì),確實有不少同時代人,甚至后來人難以企及之處。
首先,他為人剛直,既不兩面三刀,更不會搞陰謀.他從不趨炎附勢,看顏色行事,更不說大話,假話。即使是在皇帝面前,他也是直言不諱,不怕冒犯皇帝.為了立太子的事,包拯曾冒死直諫,公開對皇帝說,我已經(jīng)老了,而且沒有兒子,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,也不要緊,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想升官發(fā)財.幸而宋仁宗倒也過得去,沒有處理包拯,反而說,可以慢慢商量。包拯又說,宮內(nèi)的親信宦官,權(quán)力太大,待遇太多,應(yīng)該精簡人員和開支.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,招來不測之禍。還好,皇帝說,“忠鯁之言,固苦口而逆耳,整有所益也,設(shè)或無益,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。”包拯總算碰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宋仁宗。否則,早巳人頭落地了。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,使當時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,對包拯都很欽佩。歐陽修就欽佩包拯“天姿峭直”。是的,忠直的包拯,有時甚至不顧有關(guān)規(guī)定和禮節(jié),當面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.弄得大臣們下不來臺。歐陽修不贊成包拯這種作法,認為包拯剛直有余,“思慮不熟”。其實,因循守舊、無所視事的宋仁宗時代,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這樣的人。這對于糾正時弊,總有好處。至于方式方法,是次要的了?上稳首诮K究認為包拯不夠理想,沒有提拔他當參知政事(即副宰相)的要職。包拯剛直,卻并不主觀武斷.他既善于調(diào)查研究,又樂于聽取別人的意見.他的臉上很少有笑容,但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,卻能虛心接受。所以司馬光稱道他“剛而不復,此人所難也”。
其次,他大公無私,不謀私利。他一生儉樸,即使是當了官,有了地位,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,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。包拯曾經(jīng)寫過一則家訓,刻在家中壁上.家訓的全文是:“后世子孫仕宦,有犯贓濫者,不得放歸本家,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,不從吾志非吾子孫。”也就是說,包拯嚴厲要求后代不貪不好,不要欺負百姓,如果有人不如此做,那么,就不是包家子孫,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。這一著名的家訓,體現(xiàn)了包拯不謀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。這種情操,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來,以示自己清高,而是他一生的行動準則.早在廬州家鄉(xiāng)做官時,包拯就以無私而遠近聞名.包拯作了父母官,他的親戚鄉(xiāng)里都很高興,認為從此有了靠山.然而,鐵面無私的包拯秉公辦事,即使是自己的親戚犯了法,他也是執(zhí)法如山.這樣,包青天的名聲大震,包拯死后,其威名傳播四方,有一個官員,是少數(shù)民族,歸顧了宋朝。這個官員對宋神宗說,他聽說包拯是忠臣,我沒有別的要求,請準許我改姓包.宋神宗同意了,將他改姓名為包順,傳說邊境士兵搶了一位婦女。那位婦女急了,說自己是包拯的孫女。那婦女病了,有一個巫女聽說之后,裝模作樣地折騰一番,便大罵是誰欺侮了我的孫女,并且要限十天之內(nèi)將那婦女放了。人們認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,叩頭跪拜之后,立即將那婦女放了。
維護法制
在小說、戲曲中,黑包公是法律與正義的典型形象。這是由歷史上的包拯演化、創(chuàng)作出來的藝術(shù)形象。不過,歷史上的包拯確實愛民如子,不畏權(quán)貴,執(zhí)法嚴明,因而博得當時和后代人民的頌揚,把他作為受苦受難的救世主。包拯嚴明法紀,當然是為了統(tǒng)治階級的根本利益,維持封建秩序。他不是、也不可能是人民群眾的領(lǐng)袖,反抗封建統(tǒng)治的先鋒。但是,在封建社會里,統(tǒng)治階級中有遠見的官僚士大夫,都能認識到,對于人民群眾,應(yīng)該愛護,不要對他們橫征暴虐,更不能不依王法辦事,對百姓任意欺壓。否則,其結(jié)果必然反過來動搖甚至摧毀封建王朝的統(tǒng)治,因而從根本上來說,暴政顯然不如仁政.包拯就是這樣的人.他之所以為人們千古傳頌,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執(zhí)法行動,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與愿望.比起貪贓枉法來,兩袖清風,依法辦事總要好一些,對廣大人民有利些。
盡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,但是,一個被欺壓的普通百姓,要想告狀還是難于上青天。不但手續(xù)很多,而且根本見不到官員的面.這樣,官吏豪強狼狽為奸,既可以敲詐勒索,又可以將法律作兒戲。
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,作出了新的規(guī)定:大開正門,凡是告狀的,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,直接面陳案情,任何人不得阻攔刁難.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小事.無論從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講,還是從有助于審理案件上講,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。這改革,在我國法律史上,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,又有進步意義。包拯辦案,有兩個特點,一是不怕權(quán)勢,二是為民申冤。兩者結(jié)合起來,便是包公。不怕權(quán)勢,敢于頂風辦事,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。那錯綜復雜的關(guān)系,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權(quán)的繩索,把官僚、貴族、豪紳、惡霸們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要沖破這個已經(jīng)編織好的、保護地主貴族利益的網(wǎng)絡(luò),談何容易。但是,包拯迎難而上,以不怕身敗名裂的勇氣,使得“貴戚宦官為之斂手,聞?wù)呓詰勚。這里舉一個突出的例子。
開封城里有一條惠民河,河的兩岸,既有平民住著,也有達官貴人的住宅。包拯任開封府尹時,天下大雨,河水泛濫,淹沒街道,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.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濫成災呢?包拯經(jīng)過調(diào)查,了解到河塞不通,不能排水的原因,在于大官僚和貴族們在河上筑起了堤壩,將壩內(nèi)的水面據(jù)為已有,種花養(yǎng)魚,并且同自己的住宅連在了一塊,成了水上花園.因此,要為民造福,要疏通惠民河,只有將這些堤壩挖掉,挖掉堤壩,沖走水上花園,貴族們能答應(yīng)嗎?包拯畫了地圖,拿了有關(guān)證據(jù),下令將所有堤壩與花園拆毀。有人自恃權(quán)大位顯,告到宋仁宗那里。包拯拿出證據(jù),證明他們非法建造水上花園。這樣,惠民河疏通了。宋仁宗也只好睜一只眼,閉一只眼,不能為皇親貴戚們說話了。包拯不畏權(quán)勢,反對以權(quán)代法,客觀上維護了人民的利益.也還有另一種情況,那就是社會上的一批無賴,偷盜者,這些人雖無權(quán)勢,卻同樣危害人民。包拯對他們也毫不留情。
有一次,開封的一條小街上發(fā)生火災。有些無賴竟然戲弄起包拯來。他們追到包拯面前,問包拯: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,還是到苦水巷取水?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,現(xiàn)在要來破壞救火工作,下令把他們統(tǒng)統(tǒng)殺了。
早在天長縣時,包拯就處理過一件偷牛案.有一個無賴,將農(nóng)家的牛舌割掉了.農(nóng)民告到官府,包拯對那農(nóng)民說,你回家把牛宰殺吃了。那農(nóng)民真的回家把牛殺了。宋代法律規(guī)定,擅殺耕牛是犯法的。因此,那個無賴到縣里,控告那農(nóng)民殺牛。包拯大怒,立即審問那無賴,你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。無賴只得招供,并且暗自吃驚:你包拯怎么會知道是我作案的?其實,包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斷:既然有人要害別人,那么別人犯法,那人一定要乘機告狀,所以包拯叫農(nóng)人干脆把牛殺了,以引誘割牛舌者來告狀。
打擊權(quán)貴與罪犯,維護平民利益,直接替民做主,減輕農(nóng)民負擔。包拯任監(jiān)察御史時,曾出現(xiàn)過一件怪事;轉(zhuǎn)運使王逵,向皇帝告狀,告的是陳州(今屬河南省)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(nóng)民,多收錢糧。在當時人心目中,任中師廉潔,王逵貪卑,這是否是惡人先告狀?所以要派人去調(diào)查。許多人都畏懼王逵的權(quán)勢,不愿前往。包拯為弄清真相,為民除害,毅然來到陳州,經(jīng)過調(diào)查,并且掌握了證據(jù),包拯回到首都,向皇帝報告,向農(nóng)民任意搜括,引起農(nóng)民不滿與無法生活的,正是王逵。包拯要求將王逵撤職,將多收錢糧還給農(nóng)民。戲曲《陳州放糧》,就是依據(jù)包拯這一事跡,加以渲染、虛構(gòu)而成的。包拯辦案,不徇私,不舞弊,所以當時的天下百姓,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。首都的群眾更把包公傳為救世主。他們說:“關(guān)節(jié)不到,有閻羅包老!标P(guān)節(jié)就是打通關(guān)節(jié),如果你找不到打通關(guān)節(jié)的路,也不要著急,因為有包拯替我們做主。不過,包拯是人而不是神。盡管他辦案注重調(diào)查研究,重證據(jù),但他也有失誤的時候。在開封府時,有一個囚犯買通了執(zhí)法吏人。吏人欺騙了包拯,讓囚犯從輕發(fā)落了。這說明包拯也可能犯錯誤,并且勇于改正錯誤。
歷史上的包拯,不愧為值得肯定與歌頌的政治家、改革家與律專家。他為民請命的一生,將永遠使人懷念
學生學習羅陽的事跡和精神
時間:2023-09-16 04:0:39初中生觀看小兵張嘎的觀后
時間:2023-09-16 22:0:24中學生電影英雄兒女觀后感
時間:2023-09-19 23:0:42大學生英雄兒女觀后感600字
時間:2023-09-14 18:0: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