跋子瞻和陶詩 賞析
更新:2023-09-16 08:07:11 高考升學(xué)網(wǎng)
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,作者是宋代詩人黃庭堅,下面是這首詩跋子瞻和陶詩 賞析,大家可以參考,理解這首詩的含義~!
原文:
跋子瞻和陶詩
作者:黃庭堅
子瞻謫嶺南,時宰欲殺之。
飽吃惠州飯,細(xì)和淵明詩。
彭澤千載人,東坡百世士。
出處雖不同,風(fēng)味乃相似。
跋子瞻和陶詩拼音:
zǐ zhān zhé lǐng nán ,shí zǎi yù shā zhī 。
bǎo chī huì zhōu fàn ,xì hé yuān míng shī 。
péng zé qiān zǎi rén ,dōng pō bǎi shì shì 。
chū chù suī bú tóng ,fēng wèi nǎi xiàng sì 。
翻譯:無
跋子瞻和陶詩字詞解釋:
子瞻:蘇軾的字,他于宋哲宗紹圣元年(1094),以為文譏斥先朝的罪名遠(yuǎn)貶惠州(今廣東省惠陽縣)。
時宰:指章敦。他一心要置蘇軾于死地而后快,于是將蘇軾貶至瘴癘之鄉(xiāng)——惠州,沒想到蘇軾《縱筆》詩曰:“白須蕭散滿霜風(fēng),小閣藤床寄病容。為報先生春睡美,道人輕打五更鐘。”據(jù)《艇齋詩話》說:“章子厚見之,遂再貶儋州(治所在今海南省儋縣)。
[3] 細(xì)和淵明詩:蘇軾知揚(yáng)州時,和陶淵明《飲酒詩》20首,南遷后又和陶淵明《歸園田居》89首。
[4] 彭澤:陶淵明。他曾任彭澤令一百多天,故稱。
[5] 東坡:蘇軾的號。它原是黃岡(今湖北)城東一個地名。宋神宗元豐初年,蘇軾被貶到此,生活很艱苦。友人馬正卿為他申請了一片荒地,蘇軾加以整治,躬耕其中,這就是東坡。繼而筑起居室,名之曰“東坡雪堂”,并以之為號。
[6] 出處:陶淵明歸隱田園,蘇軾雖屢遭貶謫。卻始終未歸隱,故謂“出處”不同。
[7] 風(fēng)味:這里指詩品及人格志趣。
跋子瞻和陶詩賞析:
《跋子瞻和陶詩》作于1102年(崇寧元年)八月,上年七月蘇軾已病逝于常州。這首詩也是對蘇軾的深沉悼念。這年六月,黃庭堅知太平州,九天即被罷,于是想到荊南去。當(dāng)時趙挺之為相,和黃庭堅有矛盾,也想置他于死地,第二年把他編管宜州(治所在今廣西宜山),1105年(崇寧四年)黃庭堅即卒于貶所。了解黃庭堅此時處境,可以體會此詩措辭的深沉。“跋”字表示對蘇軾的尊敬。蘇軾晚年知揚(yáng)州時,和陶淵明《飲酒詩》二十首。南遷之后又和《歸田園居》八十九首。1094年(紹圣元年)蘇軾被安置惠州。在唐宋時代,貶到邊遠(yuǎn)瘴癘之鄉(xiāng),就等于置之死地。連韓愈、李德裕、寇準(zhǔn)這樣的名臣,都曾為南遷而凄愴,李德裕、寇準(zhǔn)就死在貶所。只有了解這個背景,才能懂得這首詩頭兩句的分量。何況章?(當(dāng)時的宰相)一心要?dú)⑻K軾。而蘇軾是不以遷謫而悲愴自苦的。他寫過這樣一些詩句: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。”(《食荔枝》)“九死南荒吾不恨,茲游奇絕冠平生。”(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》)章?以為把蘇軾放到惠州,水土不服和悲傷足以致他于死命,但蘇軾隨遇而安,在惠州寫的《縱筆》詩里說:“白須蕭散滿霜風(fēng),小閣藤床寄病容。為報先生春睡美,道人輕打五更鐘。”《艇齋詩話》說:“章子厚見之,遂再貶儋耳(治所在今海南儋縣),以為安穩(wěn),故再遷也。”“時宰欲殺之”是有事實根據(jù)的,作者不直書章?名字而用“時宰”二字,是含有深意的。北宋自紹圣年間(1094-1098)逐漸衰敗,以至后來滅亡。當(dāng)時宰相弄權(quán),殘害善良,比比皆是,不獨(dú)章?一人,黃庭堅也親受“時宰”之害,故著此二字以表現(xiàn)小人弄權(quán)為禍之烈。從這首詩看,這兩句是為反襯蘇軾的胸懷人品,交代題目中“和陶詩”的背景。
三四兩句一轉(zhuǎn),用尋常的動作,寫出蘇軾高潔的人品。心胸不開闊的人,憂傷終老,而蘇軾卻能“飽吃惠州飯”,說明不以遷謫介意。這句話,后人注解時都引杜甫詩“但使殘年飽吃飯,只愿無事長相見”(《病后過王倚飲贈歌》)為出處,實際是用蘇軾《儋耳》詩“殘年飽飯東坡老,一壑能專萬事灰”之意。第四句入題。一般的詩人至此,就容易針對《和陶》的內(nèi)容褒贊開來,而作者點到即收,忽然跳出,借陶淵明人品贊蘇軾,大開大合。五六兩句說得非常鄭重懇切,從稱呼上加以變化(“子瞻”——“東坡”,“淵明”——“彭澤”)。陶淵明見機(jī)而作,彭澤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歸隱,前人多視他為處士。而蘇軾卻一生都在宦海浮沉。拿陶淵明喻蘇軾,從形跡看,兩人截然不司,而他們不以貧富得失縈懷,任真率性而行,則是共同的,所以七句又一反,著一“雖”字以為轉(zhuǎn)折,八句以“乃”字一合作結(jié)。“風(fēng)味”二字含蓄不盡,由讀者自去領(lǐng)會。
方東樹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一說:“凡短章最要層次多,每一二句,即當(dāng)一大段,相接有萬里之勢。山谷多如此。凡大家短章多如此。”可以用來說明這首詩的特色。蘇軾針對陶淵明寫的和詩有一百零九首,風(fēng)格內(nèi)容多種多樣。作者卻緊緊抓住“風(fēng)味乃相似”這個特點,專寫蘇軾胸懷。言為心聲,其人如此,與陶淵明相似。這是作者以簡馭繁,遺貌取神,探驪得珠之處。而八句之中上下聯(lián)系數(shù)百年,至少有四次轉(zhuǎn)折,這是黃庭堅古體詩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。
個人資料:
黃庭堅(1045.8.9-1105.5.24),字魯直,號山谷道人,晚號涪翁,洪州分寧(今江西修水縣)人,北宋著名文學(xué)家、書法家,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,與杜甫、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黃庭堅為其中一宗)之稱。與張耒、晁補(bǔ)之、秦觀都游學(xué)于蘇軾門下,合稱為“蘇門四學(xué)士”。生前與蘇軾齊名,世稱“蘇黃”。 著有《山谷詞》,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(dú)樹一格,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