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現在農民有車有房有存款,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,為什么卻感受不到幸福?”近日,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,全國人大代表向平華講述的隱憂和困惑,攪起了輿論場的波瀾,引發(fā)一片熱議。
應該看到,這種擔憂,其來有自。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,我們創(chuàng)造了更加富足的物質基礎,享受到了更加寬裕的生活條件。以前,擁有一件新衣,吃上一頓美食,家里添置上“老三樣”,就能讓我們幸福感“爆棚”。而如今,對于大多數人而言,溫飽已經不再成為問題,那些曾經的感動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;蛟S,物質財富增長仍是幸福感增長的重要原因,但其乘數效應卻是在不斷遞減的。
然而,精神文化的缺失,恐怕是更加重要的原因。一方面,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,城鄉(xiāng)之間的加速流動,原本的“熟人社會”逐漸被“原子化”的個人所取代,家庭、宗族、社區(qū)等已經不能無時無刻充當個體的感情港灣;另一方面,市場經濟觸角無所不在的蔓延,也讓原本支撐鄉(xiāng)村的道德原則,逐漸被市場原則所取代,加上不少人“不讀書、不看報、不學習”,缺少了精神營養(yǎng)劑,只能任由“棲息地”被侵蝕。
向平華在發(fā)言中所舉的一個例子,尤為值得警醒,一個村民把自己的父親打傷了,肋骨都斷了兩根。事實上,翻閱新聞報刊,類似的情況并不在少數。古人講,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”。當孝老敬親成為這個時代的奢侈品,其折射出的,正是道德的真空和人心的滑坡。在這種境況下,物質財富的增長,幾乎成為了幸福感的唯一來源。而物質財富所帶來的幸福感,卻是在不斷遞減的。幸福感弱了,癥結就在于此。
“一個家庭的幸福是在文化基礎之上的,是用文化傳承的。沒有文化,掙再多的錢也守不住,都是曇花一現。”樸素的語言,背后卻是對文化傳承最大分貝的吶喊。增強我們的幸福感,離不開文化道統的重建。從培育作為“最無言教育”的家風,到傳承千年的文化根脈,激活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現代文明中的作用,再到大力弘揚,這些都是須臾不可放松的舉措。
事實上,涵養(yǎng)我們的時代心靈,不僅關系著每個人的幸福感,更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發(fā)展。正如所言,“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,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,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”,只有人民有信仰,民族才有希望,國家才有力量。從這個角度而言,重建精神道統,延續(xù)文化血脈,不僅是每個人面臨的挑戰(zhàn),也是這個國家必須解答的“時代考題”。
此致
敬禮!
街道黨員批評與自我批
時間:2024-04-23 08:0:57最新黨員批評與自我
時間:2024-04-23 08:0:01黨員批評與自我批評
時間:2024-04-23 08:0:14黨員干部批評與自我
時間:2024-04-23 08:0: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