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日,公司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對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紀念館進行了參觀。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,坐落于七七事變的爆發(fā)地?北京西南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,我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,有幸參加了這次參觀教育活動。
在參觀紀念館的活動中我看到了《偉大勝利》主題展覽,它展示了中華民族從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戰(zhàn)歷程。展覽以歷史圖片和實物為主,輔以景觀、油畫、雕塑、幻影成像、影視片等展示手段,突出表現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旗幟下,以國共合作為基礎,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,突出表現國共產黨在抗日戰(zhàn)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,突出表現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的勝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作出的重要貢獻,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(zhàn)爭中犯下的滔天罪行。
近代以來,中國人飽受了過多劫掠和滄桑,失去了太多尊嚴與自信。只因我們一時的落后,列強便用血與火來教會我們認識什么叫屈辱,什么叫殘忍,什么叫不平等。1931年9月18日,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,大規(guī)模入侵我國東北
地區(qū),妄圖滅亡中國。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(fā)后,中國共產黨毅然捐棄前嫌,從民族大局出發(fā),全力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,開始國共第二次合作,推動建立了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。
經過14年中華民族的宏偉抗戰(zhàn),8年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戰(zhàn),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。這場正義最終戰(zhàn)勝邪惡的戰(zhàn)爭,是經過中華兒女的英勇斗爭,用無數人的流血犧牲換來的偉大勝利。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,我們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,悲壯的歷史告訴我們,我們現在的和平穩(wěn)定來之不易,是非常珍貴的。
在這場展覽中,我感受了在那個危難時刻,中華民族一致抵御外敵的那種“團結”的精神。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,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正式形成。四億同胞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團結起來,匯成浩浩蕩蕩的抗日洪流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(zhàn)爭的海洋:平型關大捷、百團大戰(zhàn)、地道戰(zhàn)、地雷戰(zhàn)、麻雀戰(zhàn)……再到臺港澳同胞捐款捐物,海外華僑認購國債回國參戰(zhàn),不同黨派和團體捐棄前嫌,共赴國難,“到了這個最危險的時刻”整個中華民族聚合了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空前的團結精神,形成了真正戰(zhàn)勝日本侵略者的無堅不摧的力量源泉。歷史充分證明,我們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戰(zhàn)方針政策和路線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。我們黨始終高舉民族的旗幟,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擺在第一位,把階級矛盾放在次要的位置,所以當時大城市的一些青年,包括各民族的人從大城市跑到陜北的延安窯洞吃小米,那是很不容易的,就是因為看到了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,是面旗幟。中國人民之所以創(chuàng)造了弱國戰(zhàn)勝強國的偉大奇跡,最根本的原因,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意志,領導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(zhàn)爭,浴血奮戰(zhàn)于抗戰(zhàn)最前線,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(zhàn)的中流砥柱。
通過這次的參觀活動,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,感受到做為一個青年人在戰(zhàn)爭年代要勇于獻身、精忠報國,在和平年代要辛勤工作、緊密習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周圍,為恪盡職守,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,更好地為人民服務。
幾年前看過類似的假設,但是對中國的抗戰(zhàn)史不了解,所以無從去分析,今天剛好看完抗日戰(zhàn)爭部分,就試著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。
首先需要回顧抗戰(zhàn)之前國內的形式,一方面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,國破家亡用在此時最恰當不過;另一方面中國陷入對政府的不信任,軍閥割劇的混亂局面。而這時出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,那就是孫中山,他不為名利,只為能重奪江山,所以我們看他北伐勝利之后把權利拱手讓給他人,他不是妥協,只是不像眾人貪圖名利權勢,但是他對當時情況的估計不足,釀成了他的民主共和的理想的破滅。
并且在孫中山身同還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,他雖然在1921年建立中華民國,并擔任中華民國總統(tǒng),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虛位,因為孫中山并沒有實際的權利(比如沒有軍隊,所以后來他在廣州創(chuàng)始了黃埔軍校),他沒有辦法改變當時軍閥割劇的場面,所以孫中山實際上在國內的威信遠遠不夠。并且他與各軍閥是很難聯合的,因為各軍閥所懷的目的基本上只有一個,就是權利之爭,孫中山與他們的目標不一致,不可能走到一起,更不用說他的三民主義觸動了軍閥們的利益。
而與孫中山同心一意的只有,這就有了后來孫中山建議的國共合作,但是合作還沒有展開,孫中山突然病故,對一直懷有意見的蔣介石露出水面,他自始至終都在抵致,第二次國共合作是蔣迫于百姓堅決聯合抗日的聲威,才迫不已表示愿意與共合作,但實際上來看,所謂合作基本上沒有實現,正如書中所說的,蔣當時其實很矛盾,一面擔心亡國,一面又擔心與共合作,讓搶了權位,所以蔣的抗日顯得很心不在焉,損失慘重,不但在之前失了東北三省,后又華北五省被占領,繼而上海,南京,廣州,武漢等等紛紛失陷,此時,中國除了國民政府西遷的重慶,四川部分,基本上都被日本侵占,正在日本感到勝利在望之時,蘇美英突然插足(蘇有一陣因為蘇德簽訂的協定,退出了對中國的援助),日本囂張的氣餡迅速息滅。
所以綜觀起來,同盟國的出現才真正扭轉了中國即將亡國的局面。但是如果沒有蘇美英的加盟,中國勝算的機率有多大?首先,關于政權的問題國共兩黨存在很大分歧,這主要是在此前雙方都過份的強調了國共的敵我身份,所以在這種前提之下談合作非常困難,這就給后來的聯合的失敗埋下了隱因,的軍隊當時被整編為"第八路軍"和"新編第四軍",活動范圍被嚴格限制,所以蔣完全是為了緩和與人民群眾的矛盾才勉強答應合作抗敵,對一直很防備。
所以聯合是不成行的,那么國共僅憑一己之力能完勝嗎?首先方面不具備這個實力,最大的問題就是兵力不足,與國民黨相比差距甚遠,尤其后來蘇突然停止向共方提供武器等裝備,中國必然走投無路。而國民黨方面,在物質上面在兵員上面都比較充足,然而它的致命就在于雖然建立了統(tǒng)一的政府,軍閥割劇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,在國民黨的內部,分歧一直很大,所以這對于各地方的相互使用是弊大于利的,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蔣一直執(zhí)與日妥協的態(tài)度,很像當年的袁世凱,為了維持自己的權位,可以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,也可以坐視不管中國的土地一塊接著一塊被淪陷,所以蔣根本就沒有懷抱救國的愿望,所以蔣領導下的國民黨政府靠一己之力是很難對付日軍的。
預備黨員轉正決議范
時間:2024-04-23 08:0:39預備黨員轉正決議四篇
時間:2024-04-23 08:0:39最新預備黨員轉正支部會議
時間:2024-04-23 08:0:57黨支部通過預備黨員轉正決
時間:2024-04-23 08:0: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