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構上:
1、總結上文。
2、首尾呼應,使文章結構完整。
3、照應題目、照應開頭、前文。
內容上:
1、畫龍點睛、點明事件的意義,點明中心
2、深化文章中心,抒發(fā)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
3、寫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、精神或性格。
4、言有盡而意無窮,留下想象的空間,增強感染力。
5、引起讀者的注意、思考。
議論文開頭結尾的作用
1,議論文開頭的作用
A,開頭通過寫。。。。。。。。得事例,提出中心論點(引出中心論題)
B,開頭通過引用名言,提出中心論點,(引出中心論題)
C,開頭通過引用名人趣事(或。。。。。。。奇聞趣事)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中心論題。也起到吸引讀者往下讀的作用,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。
2,議論文結尾的作用
A,總結全文,點明中心論點
B,補充論述,使論證完備嚴謹,避免片面性。
C,照應開頭或題目,強化中心論點
D,強調中心論點,激勵號召人人們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1、結尾要順應文章內容的發(fā)展
文章是反映客觀事物的,客觀事物是千變萬化的,反映千變萬化的客觀事物的文章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。以小學生作文為例,有記敘文、說明文、應用文、議論文等文體類型。記敘文又可以大致地分成記人的、敘事的、寫景的、狀物的種種類別,因此,文章不能用同一形式結尾。至于應該采用什么方式,我們認為,要順應文章內容的發(fā)展,不能為結尾而結尾。有些同學在閱讀別人文章時,覺得有些文章的結尾很有特色,非常喜歡,也想學一學,這種愿望很好,但是還要注意,你寫一篇文章用哪種方式結尾,要根據文章內容的發(fā)展來確定。
在我們學習過的文章中,結尾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,有的是事情寫完了,文章也就自然結尾了,不需要再去說什么多余的話;有的是文章快寫完了,作者考慮到在結尾的時候有必要對全文進行一下總結,寫上幾句概括性的話來收束全篇;有的人在文章結尾時恰到好處地通過某種途徑把文章的中心點明;也有的人愛在文章的結尾處說幾句耐人尋味的話,既能做到水到渠成,又給我們留下想像的余地;有的人寫文章時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感情,同時自己在寫作過程中被自己表達的感情所感染,情不自禁地在文章結尾時抒起情來;也有的人寫到文章結尾處,回應前文,和文章的標題或者文章的開頭聯系起來考慮,使人感到首尾圓合,渾然一體。有的結尾以小見大,初看不起眼,細想卻很深刻;有的結尾話雖說完意卻未完,使你還得好好去想一想……文章的結尾多種多樣,不一而足。但是,不管怎樣,都應做到順應文章內容的發(fā)展,不能拋開前面的內容為結尾而標新立異。要知道,馬尾巴只有長在馬的屁股上甩起來才顯得精神,如果在老母雞的屁股上安上馬尾巴,那必然是非常難看的。
我們來看看小學語文教材《窮人》的結尾:
怎么辦?漁夫皺起眉,他的臉變得嚴肅、憂慮!班,是個問題!”他搔搔后腦勺說,“嗯,辦?得把他們抱來,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!哦,我們,我們總能熬過去的!快去!別等他們醒來。”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。
“你怎么啦?不愿意嗎?你怎么啦,桑娜?”
“你瞧,他們在這里啦。”桑娜拉開了帳子。
《窮人》選自俄國著名作家列夫•托爾斯泰的作品,記敘的是一位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同情、關心一位叫西蒙的鄰居,在她死后收養(yǎng)她的兩個孩子的事,反映了沙俄時代漁民的生活狀況,歌頌了他們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道德品質。文章的結尾處集中反映了漁夫的心靈和道德品質,似乎在桑娜身上沒有多用筆墨,實際上,文章的前面已經寫了桑娜:
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,把他們抱回家。她的心跳得厲害。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,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。
“……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?……他會揍我的!那也活該,我自作自受”……“嗯,伊揍我一頓也好!”
不難看出,文章結尾時桑娜的心里特別寧靜,作者為什么不在桑娜身上多花筆墨,因為,已經沒有必要;文章的中心意思已經得到了充分表現。假如說,作者此時再對漁夫夫婦大加一番贊頌,就會使人感到多余。
2、結尾要有助于讀者理解全文
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整體。至于我們說的開頭,結尾……都是在這個整體之中的,之所以要分開來說,是因為為了敘述的方便。文章的結尾在內容上、結構上要收束全篇,對全篇要有定局、總括、回應、深化的作用。一般寫人的文章,結尾要落實到人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特征上來;一般寫事的文章,結尾要落實到事情的意義和作用上來。不管什么情況,讀者從標題到文章結束看過一遍之后,應該有一種整體感,應該使人感到,文章的結尾和文章的標題、文章的開頭以及文章的中間部分,是密切相聯系的,都與這篇文章的中心密不可分。在全篇文章中,文章結尾是不可缺少的。如果某篇文章的結尾使人讀過之后感到是多余的,或者感到它與前面的部分不和諧,不統一,破壞了文章的完整性,那就不是好的結尾了。
小學語文教材《田寡婦看瓜》的結尾值得我們學習:
田寡婦也無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。
趙樹理的《田寡婦看瓜》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使中國農村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土改前,南坡莊只有半畝園地的田寡婦年年都種南瓜,年年都要去看瓜,因為村里的窮人無土地,無法生活,只得偷瓜充饑。地主勢力大,無人敢偷;最怕人偷的是田寡婦家的瓜,因此田寡婦只好天天去看瓜。土改后,窮人分得了土地,家家種了瓜,可田寡婦還是抱著老黃歷天天去看瓜,孩子勸阻她也不信,以后生病沒有去看瓜,園中也無事,三五天,上十天不去,也無事,她就打算不再看瓜了;收獲的一天見秋生家拉了一車瓜,弄清了原委,就“無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!边@樣的結尾和文章的標題、文章的前后內容一起構成了一篇結構緊湊、內容完整、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,使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得到充分表達。這樣的結尾對于全篇內容和結構的完整都起到了總括的作用。
3、文章結尾要充實有力
阿•托爾斯泰說過,好的結尾“就是當讀者把作品讀完之后,有使他翻開第一頁來重新去讀它的力量”。中國古代的作家也要求寫詩、作文要做到“鳳頭、豬肚、豹尾”,結尾要充實有力。不管用哪種方法結尾,要想使文章充實有力,篇幅不宜過長,語言應該精煉,內容要緊扣中心。
我們先看小學語文教材《搶險》的結尾:
黎明的時候,決口終于合龍了。人們都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。
《搶險》的結尾短短的一段只有24個字,說了兩層意思:一層是決口合龍了,另一層是人們歡呼,顯得充實有力。山洪爆發(fā),河堤決口,險情發(fā)生,大家同心協力,堵堤排險,挑燈夜戰(zhàn),終于在黎明使決口合龍,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。這樣不僅結尾自然,同時又緊扣中心。
我們再來看小學語文教材《鳥的天堂》的結尾:
當小船向著高塔下面的鄉(xiāng)村劃去的時候,我還回頭去看那被拋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樹。我感到一點兒留戀。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。那“鳥的天堂”的確是鳥的天堂啊!
結尾的這一段共四句話,寫了自己的行蹤及離開時的留戀之情,說明了第一次沒有看見鳥的自身原因,表達了對“鳥的天堂”的贊美之情。語言簡明扼要,特別是結句,緊扣中心,回應全文,充實有力。
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開館
時間:2023-09-14 03:0:092020湖南高考報名人數 總人
時間:2023-09-20 12:0:17東營所有的大學名單 東
時間:2023-09-22 02:0:49都江堰所有的大學名單
時間:2023-09-15 18:0: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