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高考升學網(wǎng) > 節(jié)日習俗 > 正文
大家都很好奇各個省份當?shù)氐膫鹘y(tǒng)文化及傳統(tǒng)文化特色。經(jīng)過悠久的歷史,漫長的歲月里,省份不斷的發(fā)展和繼承,有很多豐富的民俗文化互動,進而形成了我們熟悉的當?shù)匚幕厣P【幷砹艘幌孪嚓P內(nèi)容,希望對您有所幫助。
一、宗 族
畬族人居住的村寨一般都有“祠堂”和“房”的組織。同姓同祖多屬于一個祠堂,設族長一人,主持公共事務和族內(nèi)糾紛及祭祖等活動。“祠堂”之下按近親血緣組織“房”,同房人聚居在一起。畬族的一些宗族保存有祖圖,記載祖先的來源和歷史。南平市東坑鄉(xiāng)嶺炳洋村畬族老人藍有珍,藏有祖圖一幅,五彩紛呈,式樣獨特,該圖全卷長8米、寬近30厘米,構(gòu)圖嚴謹,形態(tài)逼真,共畫有100多個古裝人物,組成20個生動連貫的畫面。畫中有“龍犬會親”、“龍庭乞姓”、“高辛王”、“狗王出山”、“茆山學法”、“挑桂樹義”、“畬人射山”、“南海山”等。此圖今保存在南平市博物館,為國家二級文物。多數(shù)宗族都有祖杖,祖杖上雕有龍頭,這些都是圖騰信仰的標志。
畬族內(nèi)部為統(tǒng)一輩份,辨別是否本族人或本姓人,以及血統(tǒng)的近遠,因此以祠堂為單位,每20年要排行一次(有的地方每年排一次),排時由族長和長輩數(shù)人秘密先將本祠若干年內(nèi)出生的男女,年、月、日、時登記起來,按輩份和出生前后進行排行,并寫上族譜,排行中的區(qū)別是以“大、小、百、千、萬、念”這六個字周而復始的辦法來區(qū)別,有的地方雷無“百”(潭西宗譜無“百”)、無“念”,鐘無“千”、無“念”。婦女也有排行,是在娘家與同輩姐妹一起排的。如男的同輩有200人,就從一郎排到二百郎,女的同輩有200人,就從一娘排到二百娘。這種排行只有在本人死后才能告訴家屬。女的向娘家要,男的向族長討。排行還有一個作用,可以測出對方是否畬族及何姓,當畬人相遇時問:“你根竹子破幾開”,若是藍姓則答“我根竹子破六開”,姓雷就答“我根竹子破五開”,因雷無“念”或無“百”。姓鐘則答“我根竹子破四開”,因鐘無“念”、無“千”。
順昌縣水南鎮(zhèn)井壟村畬族雷姓,至今還保留著傳統(tǒng)排行的風俗。
二、婚 姻
畬族婚俗與漢族大致相同。在古代,畬族婚姻比較自由,同姓不婚,同姓不同香爐的可以結(jié)婚。一般不與漢族通婚。
建陽縣畬族,道光縣志記載,“聘禮悉二十四金,于歸日不具嫁貲,稍充裕者予以田器,此外無他物。先期二、三日,婿來迓,略如古親迎禮。及期,婿前導,新婦裹紅帕于首,衣藍色衣,張寸傘,徒步隨之,女父殿其后,若擁護然。至婿家,親賓已先匿,庭無一人,新婦必先詈之曰:汝家絕人種耶,眾始出應之曰,正賴汝來接人種耳”。
光澤境內(nèi)的畬族,五代外可同姓結(jié)婚。禮儀簡樸。結(jié)婚之日,待天黑后迎娶,不點燈,不坐轎,新娘步行至夫家(亦有新郎、新娘共撐一傘,并肩同行),沿途歌唱不已。嫁妝則盡鋤頭農(nóng)具,有寓共同耕作之意。首飾、衣服少。鄉(xiāng)親前往賀喜,以歌代禮,有單唱、對唱、合唱,直唱到天亮。尤喜招婿入贅,可以以婿為子。民國時期畬漢通婚漸多,現(xiàn)今更普遍。
畬族姑娘婚嫁時,穿著“鳳凰裝”,拜堂時圍上一領繡滿花卉的百褶紅裙,腳套方頭鉤鼻繡花里鞋。頭飾用紅毛線將長發(fā)系為一束,挽在頭頂結(jié)成高髻,冠以尖形布帽,形似半截牛角,上貼一片薄短銀牌。頭髻插銀及各色珠子,下垂前額遮掩面部,3把銀鳳頭花插于前頂,左中右圍成一環(huán);脖上戴銀鳳嘴,翅爪吊串銀鏈,鏈上綴有小珠子、小銀片、自然下垂、閃爍其光。
新中國成立前,受與漢族雜居的影響,畬族買賣包辦婚姻嚴重,男女婚姻極不自由。溺女嬰、養(yǎng)童媳的風氣很盛。
三、生活習俗
畬族婦女產(chǎn)后照常吃飯,無特殊滋補,世代相傳的青草藥,分娩即服,可抵御風寒和水的侵襲。嬰兒降生七日,洗娘檢查臍眼,主人備宴,陪洗娘與前三日幫助喂奶者共進“湯餅”席,出生一月辦“彌月”筵。
建陽畬族慶壽,全村人都參加祭祀先祖盤瓠的儀式。畬民50歲始慶壽,隨后為60歲、69歲、80歲,86歲做90,94歲做百歲,親友禮品貴賤隨人,不予計較。壽慶一般三日,唱歌與進餐交替進行,每每至深夜。
畬族歷史上盛行過火葬。那時畬民被迫到處遷徙,傳說畬民遷到哪里就把祖先的骨灰背到那里,后來逐漸定居下來,才把火葬改為土棺葬。
畬族婦女十分勤勞,不僅從事田間勞動,且操持繁雜的家務勞動。據(jù)民國版建陽縣志記載:“生子逾月,服農(nóng)事如常,日上哺兒一次”。
畬族的服飾男的與漢族差不多,婦女則不同,斑斕絢麗,豐富多彩,上衣著青黑色,褲著青藍色,又因地區(qū)不同,形式各異,種類繁多。發(fā)式也與漢族婦女相異,南平市的畬族未婚少女頭上只梳一個辮子,已婚婦女頭帶紗巾,紗巾上三塊銀鏡,衣服有繡花,袖口有南京帶,下身穿紅邊黑裙,喜穿花鞋。
畬族流行的節(jié)日與漢族大致相同,如春節(jié)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中元、中秋、重陽、冬至等。此外還有本民族獨特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“二月二”是畬族傳統(tǒng)的會親節(jié);“三月三”是染烏飯祭祖宗,傳說始祖盤瓠愛吃此飯;“封龍節(jié)”,每年在農(nóng)歷夏至后的“辰”日舉行,傳說這一天天上玉皇大帝給畬山封龍,象征風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。
畬族人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,喜愛山歌,節(jié)日或喜慶婚喪,均以山歌表達歡樂和哀挽。男女交誼,以歌言情說愛。畬族詩歌內(nèi)容豐富多彩,生動活潑,有記述本民族來源和遷移經(jīng)過的《高皇歌》,和《麟狗王歌》,有歌頌勞動和愛情的《白蛇傳》和《梁!返。建甌市畬族詩歌內(nèi)容豐富,形式多樣,有傳統(tǒng)文學作品,也有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歌。傳統(tǒng)詩歌中最著名的,流傳最廣、最久的要算《高皇歌》也叫《盤古歌》,它是一部歷史敘事詩歌,記述盤瓠王一生不平凡的經(jīng)歷,以及畬族祖先帶領子孫到山上開荒種田和一路遷移的經(jīng)過,全詩達200條(每條兩行)。建甌市畬族文學除詩歌外,還有廣泛流傳在民間的口頭作品,傳說故事,如《畬族祖宗的傳說》、《高辛和龍王》等,敘述他們的祖先如何創(chuàng)業(yè)和反抗侵略者的斗爭經(jīng)過。
畬族婦女產(chǎn)后照常吃飯,無特殊滋補,世代相傳的青草藥,分娩即服,可抵御風寒和水的侵襲。嬰兒降生七日,洗娘檢查臍眼,主人備宴,陪洗娘與前三日幫助喂奶者共進“湯餅”席,出生一月辦“彌月”筵。
建陽畬族慶壽,全村人都參加祭祀先祖盤瓠的儀式。畬民50歲始慶壽,隨后為60歲、69歲、80歲,86歲做90,94歲做百歲,親友禮品貴賤隨人,不予計較。壽慶一般三日,唱歌與進餐交替進行,每每至深夜。
畬族歷史上盛行過火葬。那時畬民被迫到處遷徙,傳說畬民遷到哪里就把祖先的骨灰背到那里,后來逐漸定居下來,才把火葬改為土棺葬。
畬族婦女十分勤勞,不僅從事田間勞動,且操持繁雜的家務勞動。據(jù)民國版建陽縣志記載:“生子逾月,服農(nóng)事如常,日上哺兒一次”。
畬族的服飾男的與漢族差不多,婦女則不同,斑斕絢麗,豐富多彩,上衣著青黑色,褲著青藍色,又因地區(qū)不同,形式各異,種類繁多。發(fā)式也與漢族婦女相異,南平市的畬族未婚少女頭上只梳一個辮子,已婚婦女頭帶紗巾,紗巾上三塊銀鏡,衣服有繡花,袖口有南京帶,下身穿紅邊黑裙,喜穿花鞋。
畬族流行的節(jié)日與漢族大致相同,如春節(jié)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中元、中秋、重陽、冬至等。此外還有本民族獨特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“二月二”是畬族傳統(tǒng)的會親節(jié);“三月三”是染烏飯祭祖宗,傳說始祖盤瓠愛吃此飯;“封龍節(jié)”,每年在農(nóng)歷夏至后的“辰”日舉行,傳說這一天天上玉皇大帝給畬山封龍,象征風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。
畬族人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,喜愛山歌,節(jié)日或喜慶婚喪,均以山歌表達歡樂和哀挽。男女交誼,以歌言情說愛。畬族詩歌內(nèi)容豐富多彩,生動活潑,有記述本民族來源和遷移經(jīng)過的《高皇歌》,和《麟狗王歌》,有歌頌勞動和愛情的《白蛇傳》和《梁祝》等。建甌市畬族詩歌內(nèi)容豐富,形式多樣,有傳統(tǒng)文學作品,也有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歌。傳統(tǒng)詩歌中最著名的,流傳最廣、最久的要算《高皇歌》也叫《盤古歌》,它是一部歷史敘事詩歌,記述盤瓠王一生不平凡的經(jīng)歷,以及畬族祖先帶領子孫到山上開荒種田和一路遷移的經(jīng)過,全詩達200條(每條兩行)。建甌市畬族文學除詩歌外,還有廣泛流傳在民間的口頭作品,傳說故事,如《畬族祖宗的傳說》、《高辛和龍王》等,敘述他們的祖先如何創(chuàng)業(yè)和反抗侵略者的斗爭經(jīng)過。
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(tǒng)活
時間:2024-03-02 03:0: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(tǒng)活
時間:2024-03-02 03:0: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(tǒng)活
時間:2024-03-02 03:0: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(tǒng)活
時間:2024-03-02 03:0: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