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又稱地動、地振動,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,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(xiàn)象。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,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,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。以下是本網站小編整理的關于張家界地震帶發(fā)布的一些信息以及張家界歷史上上的地震記錄相關知識。
我們翻開《常寧縣志》,上面有一段這樣的文字:“周魯襄公十六年(春秋時期,公元前557年)甲子地震”,這是湖南文獻中對地震的最早記錄。然而經過專家考證,這本《常寧縣志》刊于雍正時期,關于地震的記載是抄《史記》的內容,發(fā)生地點應該在魯國,而不是湖南。東漢以前,幾乎所有關于湖南地震的記載都是牽強附會。
東漢末年開始,地震有了較確實的記錄:公元3世紀和4世紀,湖南地震各有兩次,5世紀沒有記載,6世紀有一次,7世紀沒有,8世紀有一次,9世紀有一次,10世紀沒有,11世紀有一次,12世紀沒有,13世紀有一次。1000年的時間里,文獻上記錄的湖南地震只有寥寥9次。如果采用技術手段對湖南進行地質分析,地震次數(shù)將有所增加。2004年湖南省政府新址土方工程剖面的古地震遺跡,專家經過地質分析得出結論,長沙曾有過至少兩次強度在7.0以上的地震活動,這在文獻中并未記載。
明清時期,文獻記載的地震次數(shù)明顯增加。之所以會增加,不是地震突然滾滾而來,而是之前對地震的記載有大量遺漏。明清時期,史料記載更加詳細和權威。1500年以后,我國史料記載的較大地震才是基本可靠的。
1449年9月1日,湖南宜章發(fā)生地震,“三日泉水流出盡赤”,這是明代對于湖南地震最早的記錄。
從1449年到1630年,這180年里,有49年發(fā)生了地震,平均每三年半有一次。27個縣有地震記錄:其中地震五次者有岳陽、沅江、衡陽三縣;地震三次者有臨湘、瀏陽、常德、漢壽、益陽、寧鄉(xiāng)、湘鄉(xiāng)、新寧、安化九縣;地震兩次者有靖州、安鄉(xiāng)、永定、常寧等縣。數(shù)據(jù)可以看出,洞庭湖區(qū)的常德、漢壽、沅江、澧縣、安鄉(xiāng)、岳陽、臨湘已形成一個多地震區(qū),幾次4級以上地震,多發(fā)生在洞庭湖濱湖各縣。除了湖區(qū),邵陽、新化、新寧、安化等縣又是一個小地震區(qū)。
1556年1月23日,中國山陜大地震,至少82萬人被壓死。山陜大地震震級為8級,以山西、陜西和河南,波及到了湖南。臨湘、澧縣、平江、安鄉(xiāng)、瀏陽發(fā)生地震,房屋震塌,壓死人畜甚多。
1631年常德大地震榮王府倒塌
1631年,羊年。崇禎皇帝憂心忡忡。李自成自號闖將,與張獻忠會合;后金兵圍大凌城(今遼寧錦縣),明朝守將降金。運氣已不站在明王朝這一邊。
那一年,還有一件事被計入了當年的大事記,常德發(fā)生了湖南有地震記載以來第一次大地震,震級約為7級。
當時在常德的明藩王是榮王朱由枵。榮王家族與常德關系密切,1508年,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十三子朱佑樞到常德就藩,朱佑樞及其子嗣在常德總共生活了135年,對常德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。他們按照京城王宮的模式,修建榮王府,還請來了北京的能工巧匠,歷時11年才建成。榮王府在常德“西北一里”,規(guī)模宏大,盛極一時,簡直就是一個小皇城。
8月15日夜,榮王府靜謐如常。突然,轟隆隆巨響從西北傳來。須臾,黑氣障天,地裂,黑泉涌出有兩三丈高,腥氣逼人。瞬間榮王府宮殿倒塌,城垣房屋倒塌無數(shù),壓死
男女共60人。巡按白士麟向朝廷奏報了這次地震,并特意突出了榮王府的災情,可見榮王府是常德的標志性建筑。地震以常德至澧縣包括安鄉(xiāng)為中心,影響了省內外68個縣。之后余震不斷,持續(xù)了幾年。
與震中距離愈遠,震情愈輕,一些地方只能算是有震感:岳州(今岳陽),距離震中120公里,震時仿佛有金睛閃爍,環(huán)繞民居,所在地裂,黑沙噴涌,腥氣逼人;大庸(今張家界),距離震中138公里,聲吼如雷,內城房屋崩倒壓死多人,鄉(xiāng)村遍地裂陷;善化(今長沙),距震中約170公里,地大震有聲;零陵(今永州),距震中約360公里,1631年的地震僅僅記述為“地震”二字。
常德大地震后幾年,湖南一直為地震所擾。清朝時期,湖南地震多為零星小震,仍以洞庭湖西北各縣最多。值得注意的是,地震范圍有所擴大,湘西三縣辰溪、吉首、鳳凰都有了地震記載,說明落后地區(qū)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。
民國初年常常春節(jié)鬧地震
時間轉眼到了民國。
1931年8月12日,湘鄉(xiāng)銅梁鄉(xiāng)蔣市街。下午兩點,發(fā)生地震,地震持續(xù)約兩三分鐘。湖南大公報稱,湘鄉(xiāng)發(fā)生強烈地震。地震有多強烈?不過是墻壁微有倒塌,田禾樹木倒地甚多。池塘里的魚蝦躍起,地震沒有造成人畜傷害。此次地震震級不到5級,成為民國時期湖南唯一的較大地震。
湖南大公報的這篇報道,還提及七月初的一場地震。地震發(fā)生在新化縣城西南三十里的洋溪,是輕微地震。床鋪搖動、桌椅震動發(fā)響、人站不穩(wěn),是民國地震的典型描述,地震都不大。
1972年,湖南開始對地震進行定量觀測。從1911年到1972年的61年時間里,湖南有31年發(fā)生了地震,地震次數(shù)為83次,分布于26個縣:臨湘12次,湘潭8次,慈利7次,長沙6次,澧縣5次,石門4次,寧鄉(xiāng)、醴陵、株洲、安鄉(xiāng)、華容、永順、汝城各三次,望城、沅陵、岳陽、常德各兩次,桃源、漢壽、南縣、益陽、大庸、雙峰、新化、隆回、嘉禾各一次。
這一時期,地震次數(shù)較以往各個朝代都有所增加,主要原因是記錄較為詳細,缺漏較少。多震地區(qū)仍然是洞庭湖周邊各縣。
讓人詫異的是,民國初年的地震多發(fā)生在春節(jié):1914年,正月初三,南縣、安鄉(xiāng)、長沙;1915年,正月初三,長沙、湘潭、醴陵、株洲;1917年正月初二,岳陽、長沙、湘潭;1918年正月,寧鄉(xiāng)、醴陵、岳陽、湘潭。
春節(jié)里鬧地震,想必是非常深刻的記憶。曾國藩長孫曾廣鈞為此寫了一首詩,描寫了1917年和1918年發(fā)生在春節(jié)的兩次地震:去年正月二,地震人不覺,但聞老漁言,君山搴一角;今年正月三,震勢劇于昨,忽然頭昏眩,杯盞相擊搏。
1972年,湖南開始用儀器記錄地震。從1972年到2013年,湖南共發(fā)生可測定參數(shù)的地震962次,其中4級以上的地震為6次,3.0-3.9級地震44次,2.0-2.9級地震共497次,1.0-1.9級地震共415次。期間發(fā)生的最大地震是發(fā)生在常德澧縣的4.3級地震。這一時期地震主要分布在湘中的寧鄉(xiāng)及婁邵地區(qū)、湘北的常德地區(qū)以及南面的郴州三個區(qū)域。
破壞性地震已是湖南人的久遠記憶。
張家界地震最新消息今天,張家界地震帶分布圖及歷史上張家界地震
高考后表白成功率高嗎 表白
時間:2024-02-12 09:0:13帶有寓意的高考食譜 有好兆
時間:2024-01-12 09:0:55預退檔持續(xù)時間有多久 還有
時間:2023-12-21 09:0:56高考后搬家了錄取通知書怎
時間:2023-12-21 09:0: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