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高考升學網(wǎng) > 工資改革方案 > 正文
6月30日,政治局審議通過了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》,對改進預算管理制度、完善稅收制度、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政府間財政制度作了部署,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,明確了改革的主要任務和時間表,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立現(xiàn)代財政制度。根據(jù)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的解讀,未來稅收改革將重點鎖定六大稅種,包括增值稅、消費稅、資源稅、環(huán)境保護稅、房地產(chǎn)稅、個人所得稅,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再次被提及,但是從官方表述看,其改革的順序似乎要排在增值稅、消費稅甚至房地產(chǎn)稅之后。這并不是說個人所得稅改革不重要,而是因為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難度要大得多。
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是典型的分類個人所得稅制模式,將所得劃分為11類,每一類的征收方式均有所不同。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特別是發(fā)達國家均實行的是綜合個人所得稅模式,將個人或者家庭取得的各項所得匯總在一起,統(tǒng)一適用超額累進稅率。分類個人所得稅制征管比較簡單,但不公平。綜合個人所得稅制對征管有較高的要求,但體現(xiàn)了公平原則,也是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大方向。
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提出的時間已久。早在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《關于完善若干問題的決定》就提出“改進個人所得稅,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”。在2006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《國民經(jīng)濟和社會發(fā)展第十一個五年規(guī)劃綱要》再次提出“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”。在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《國民經(jīng)濟和社會發(fā)展第十一個五年規(guī)劃綱要》中強調“逐步建立健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,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管機制”。在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《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再次提出“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”。
仔細回顧近十年來關于個人所得稅改革的表述,文字上略有差異,但是變化不大,這反映了近十年來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幾乎沒有取得進展,只是在技術上作了微調,如2006年起將個人生計費用扣除標準(即社會上通常所說的起征點)從每月800元提高到1600元,2008年3月1日起再次提高到2000元,9月1日起進一步提高到3500元,此外,還逐步降低和取消了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。
如果說個人所得稅制改革較大的舉措,應該是2006年11月國家稅務總局頒布的《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(試行)》,規(guī)定凡依據(jù)個人所得稅法負有納稅義務的納稅人,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(guī)定辦理納稅申報:一是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;二是從中國境內兩處或者兩處以上取得工資、薪金所得的;三是從中國境外取得所得的;四是取得應稅所得,沒有扣繳義務人的;五是國務院規(guī)定的其他情形。其中,高收入者自行申報是關注的熱點,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,無論取得的各項所得是否已足額繳納了個人所得稅,均應當于納稅年度終了后3個月內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2007年就有160多萬人申報,以后每年逐年增長,但是也僅僅停留在申報上,申報數(shù)據(jù)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,并且近幾年對此的關注度逐漸降低,對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幫助不大。
當前個人所得稅在我國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僅為6%左右,遠低于國際水平,改革個人所得稅制既是優(yōu)化我國稅收收入結構的需要,也是調節(jié)收入分配的需要。
為什么個人所得稅改革進展緩慢、舉步維艱呢?這是因為相對于間接稅的改革,作為直接稅,房地產(chǎn)稅和個人所得稅是我國稅制改革的深水區(qū),當稅收以增值稅、消費稅等間接稅為主時,其具有一定的隱蔽性,社會公眾的感覺還不是很明顯,但是當稅收轉向以對個人的所得、財產(chǎn)等直接稅為主時,這是需要納稅人從口袋中直接拿出真金白銀的,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將顯著增強,社會公眾感受強烈,如果操作不慎,可能會引起強大的社會反響。
一方面,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在我國是不爭的事實;嵯禂(shù)接近0.5,已遠超過國際警戒線,不公平程度正越來越使得社會公眾難以容忍。權力與資本相結合造就了一批高收入的權貴階層,導致“仇富、仇官”心理的存在,人們迫切希望通過個人所得稅等稅收的調節(jié)來緩解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情況。另一方面,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增長迅速,給社會感覺稅收負擔不斷加重,然而政府提供的教育、醫(yī)療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卻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,人們擔心個人所得稅改革會增加自己的稅收負擔,導致更大的不公平。
在“營改增”、消費稅等間接稅改革加快推進的同時,個人所得稅、房地產(chǎn)稅等直接稅的改革已經(jīng)提上議事日程,但是個人所得稅的改革(房地產(chǎn)稅等其他稅收改革也是如此)應處理好“取”與“予”的關系。政府要的是稅收,是社會對稅收政策的認同,社會公眾要的是公平,是政府的公信力,要知道納稅人的錢是怎么花的,二者其實并不矛盾,政府將欲取之,應先予之。為了增強社會對個人所得稅的認同,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如應稅收入、免稅收入、費用扣除標準、稅率設計等應廣泛征求社會公眾意見,力爭取得最大共識。同時,應推行主要政府官員的收入和納稅信息公開制度,對主要政府官員的收入及納稅情況應該向全社會公開,并作為個人誠信和晉升職務的重要參考,這既可以作為政府反腐倡廉的一個重要手段,提高公信力,也可以增強社會公眾對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接受程度。最后,繼續(xù)加大預算公開透明力度,使納稅人清晰納稅人的錢去哪兒了。
建立現(xiàn)代財政制度已經(jīng)設定了時間表,即2020年,為了加快個人所得稅制模式的轉變,同時也為了增強稅收的公平性,在過渡期內應該采取激勵措施鼓勵個人申報。
當前可以將自行納稅申報與個人或家庭退(減)稅結合起來。自行納稅申報是實行綜合個人所得稅制的基礎,在當前情況下,應將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與個人或家庭退(減)稅結合起來可以作為一項激勵措施,即在進行自行納稅申報時,根據(jù)納稅人的家庭人口等基本情況,按照一定標準可以申請退還、減免個人所得稅。在開始時,可以只考慮家庭未成年子女、慈善捐贈等少數(shù)幾種情況,隨著制度的完善,再逐漸擴大退(減)稅范圍。納稅人只有如實申報了,才能享受到這些個稅減免,如果不申報或者虛假申報,將不能享受且要受到處罰。
通過2-3年的過渡期,讓納稅人嘗到綜合個人所得稅制的好處,申報人數(shù)將會大幅增長,為完善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電子信息系統(tǒng)留出時間,稅務部門加強對申報數(shù)據(jù)的分析和管理,為過渡期滿后綜合個人所得稅制下的全面申報打下扎實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