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高考升學網(wǎng) > 江蘇高考 > 正文
每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目都會成為語文卷的焦點話題,高考作文在整個卷面分占比非常大,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,那么我們在平時做高考作文材料收集的時候需要做哪些準備呢、高考作文如何審題呢?本文高考升學網(wǎng)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0年江蘇高考作文比較熱門的素材、以及2020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預測相關知識。
樂見抗疫群英成新“網(wǎng)紅”
來源:新華每日電訊
越是危難之時,越需要楷模與英雄?箵粜鹿诜窝滓咔榈倪@場硬戰(zhàn)讓人們意識到,偶像就在我們身邊,在我們需要的地方。
此次戰(zhàn)“疫”中,不少科學家廣受贊譽,甚至成為年輕人的偶像。首屈一指的是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,從在火車餐車研究疫情到明確宣布“人傳人”,再到及時發(fā)布最新研究成果,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,被稱為“國士”;人們日漸熟悉的“鄰家奶奶”——國家衛(wèi)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,一邊研究病毒,一邊科普防疫知識;還有《戰(zhàn)狼》女醫(yī)生原型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,大年初一就帶著迎戰(zhàn)“非典”和“埃博拉”的經(jīng)驗趕赴武漢……
還有更多我們可能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科研工作者,第一時間分離病毒毒種信息及其電鏡照片,潛心研究各種可能對救治病患管用的方案,以自己的專業(yè)知識為防控疫情做貢獻。
疫情暴發(fā)以來,醫(yī)務工作者給了我們很多感動。張繼先,經(jīng)歷“非典”戰(zhàn)斗的老將、湖北省中西醫(yī)結合醫(yī)院呼吸與重癥醫(yī)學科主任,被稱為“疫情上報第一人”;張定宇,武漢市金銀潭醫(yī)院院長,向全院職工隱瞞身患“漸凍癥”的事實,始終堅守在急難險重崗位;張忠德,廣東省中醫(yī)院副院長,連續(xù)奮戰(zhàn)10多天,瘦到脫型仍堅守崗位……
與這些“明星”同行的,還有數(shù)以萬計的普通醫(yī)務工作。病毒肆虐,他們從各地前赴后繼趕來,同時間賽跑,與病魔較量,留下了一個個難忘瞬間:有的醫(yī)護人員因為長時間佩戴口罩,臉上被勒出血印;有的為節(jié)省防護服,穿著尿不濕連續(xù)工作12小時……他們的付出,大家都看在眼里,有人給醫(yī)生寄送物資時收件人寫“白衣天使”,有人支援幫著照顧他們的家屬,以實際行動表達對醫(yī)護人員的尊敬與感恩。
此外,還有很多基層干部者,也成了“網(wǎng)紅”。他們承受了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,但他們牢牢把自己釘在崗位上,將個人能量發(fā)揮到極限,為全國人民筑起一道“防護網(wǎng)”。
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(zhàn)斗,卻檢驗出了眾多從業(yè)者的成色,也錘煉著這個時代的偶像觀。人們更加崇拜抗疫一線的奉獻者,并用一個個務實的善舉加以呼應。
我們樂于看到一些新變化,也希望社會各界能進一步引導年輕人向抗疫中涌現(xiàn)出的“新偶像”學習,樹立崇尚實干興邦、樂于奉獻的新偶像觀。
女性逆行,尊重比贊美更重要
來源:人民網(wǎng)
甘肅護士含淚被剃光頭的圖片,眾說紛紜。且不論具體是非,這確實提醒了人們——在呈現(xiàn)女性逆行的時候,尊重比贊美更重要。
國有疾,民有痛,此時此刻,中國女性身為國之棟梁,扛起的何止是半邊天?集中探討“她們”的話題,不是矯情,不是玻璃心,而是必要的尊重,更是在推動樹立現(xiàn)代文明意識應當具有的健康性別觀念。
“我將首先考慮病人的健康和幸福,我將保持對人類生命的最大尊重”,女性醫(yī)護人員,珍愛自己至高無上的職業(yè)尊嚴,所以她們逆行,她們義無反顧;同時,她們也珍視自己的性別尊嚴,不容輕慢,不容獵奇。
不能不說,一些媒體的呈現(xiàn)視角,著實值得商榷。
比如,武漢金銀潭醫(yī)院重癥監(jiān)護室一位護士接受媒體采訪,談及自己處于生理期的透支狀態(tài),結果再播出時,“生理期”三字不見了。這讓人費解。
生理期羞恥——這原是落后封建余孽的一部分,不是早該被揚棄么?居然在當今中國還讓媒體無法宣諸于口?進而,當一些志愿者為女性醫(yī)護工作者征集經(jīng)期安全褲時,又遭到不少網(wǎng)噴的嘲諷、鄙視甚至羞辱。幸而,依然有身在一線的她們,勇敢地站出來說:我需要!依然有更多的同性或異性網(wǎng)友,挺身而出為她們合理而有尊嚴的需求,奉上溫暖,募捐馳援,更把一場網(wǎng)絡募捐,變成了一場科學理性的性別文明討論。
是的,當我們可以坦然公開討論一線女性生理期需求時,這個社會才是正常的、安全的、溫暖的。
說,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。逆行的女性,她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,同樣需要“第一位”呵護。
然而,有記者熱衷報道懷孕9個月的護士身穿防護服在一線堅持,流產(chǎn)才10天的護士又回到一線工作……鼓勵這樣的極端行為,考慮過對母嬰的傷害、對當事人健康威脅有多大嗎?即便是自愿,媒體要做的也應是勸阻而不是頌揚。生命的孕育,很偉大,亦充滿風險。感同身受的理解與關懷,才是現(xiàn)代文明的組成部分。風險到來,讓孕婦走開,讓小生命安全,而不是相反,這才是值得稱道的善舉。
說回直播女護士含淚被剃光頭,至少有欠同理心和同情心。一頭秀發(fā),對青春期女孩子意味著什么,份量又有多重,一個成年人真的會懵然無知嗎?關于白血病患者化療中頭發(fā)盡脫的無奈與痛苦,就真的被淡忘了嗎?這樣的時刻,除非本人愿意,滿眼痛苦的她們,需要的也不是頌揚,而是尊重和回避。
這類報道本身或無惡意,甚至記者內心也可能確實被“感動”——這更說明甚至在知識分子群體中,尊重和愛護女性的意識,也遠沒有深入人心。
而這,還沒有引起主流人群足夠的警覺。從前,生子是“弄璋”,生女是“弄瓦”。而今,女大學生找工作加倍艱難,亦眾所周知。新聞標題出現(xiàn)“女司機違章變道肇事”的更比比皆是,盡管有數(shù)據(jù)表明,不管是絕對事故數(shù),還是相對比例,男司機都是交通事故的主力人群。至于公然嘲笑、調戲女性的電視節(jié)目,更時時上演……
是否尊重愛護女性,是一個人,也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尺和底線。頂起疫情抗擊大半邊天的女性,需要整個社會繃緊這根標尺、堅守這條底線。
災難啟示我們:遠離陋習,文明生存
來源:光明日報
“四條腿的,除了板凳不吃;水里游的,除了輪船不吃;天上飛的,除了飛機不吃”。這句調侃生動反映了一些人無所不吃、缺乏敬畏的飲食陋習。
就像2003年SARS病毒來自野生動物一樣,經(jīng)調查,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(fā),很可能同樣源于野味。餐桌上的飲食陋習帶來的慘痛代價,再一次敲醒警鐘。
找到了病毒“真身”,就看到了有效救治的曙光;挖出了引發(fā)疫情的自我因素,也就意味著要刮骨療傷、痛改前非,從拒食野味開始堅決杜絕各種陋習。
疫情暴發(fā)以來,在各界大力倡導下,拒野味、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不聚集等全民抗疫要求,在較短時間內迅速轉化為人們的行為習慣。但根深蒂固的陋習往往比自然界的病毒更加頑固,在嚴厲的防控措施下,仍有一些冒失冒險行為不時出現(xiàn):有人頂風作案,依然售賣野生動物及其制品;有人拒戴口罩,我行我素干擾防控勸阻;有人為宣泄情緒,朝路上行人、電梯按鍵亂吐口水;有人自作聰明,失信隱瞞重點疫區(qū)活動軌跡,可謂不一而足。
這些不守規(guī)、不文明、不誠信的行為,妨礙了疫情防控大局,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也折射出一些人公德意識缺失、文明素質不高、陳陋積習難改的現(xiàn)狀。這充分說明,疫情防控阻擊戰(zhàn)不僅是一場與新冠肺炎病毒的堅決斗爭,也是一場同不文明壞習慣的嚴肅較量。
好習慣來之不易。不管是戰(zhàn)“疫”正酣時,還是煙消云散后,慘痛的教訓都要銘記,決不能“好了傷疤忘了痛”。要不遺余力掃除陋習惡習,持之以恒涵養(yǎng)文明習慣,以工程化項目化、精細化精準化、制度化常態(tài)化的方式,讓好習慣不斷固化下來、推廣出去,成風景、見風尚。要大力倡導文明就餐,使拒食野味、健康飲食理念入心見行;推行垃圾分類,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;崇尚節(jié)儉辦席,使婚事新辦、喪事簡辦等社會風尚更加濃厚;力行重信守諾,營造“守信為榮、失信可恥”的誠信文化;倡導文明上網(wǎng),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,共建清朗網(wǎng)絡空間。
恩格斯說:“一個聰明的民族,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比平時要多得多。”我們要從歷史和當下深刻檢視反思,舉一反三,變危機為契機,讓社會更加文明,讓災難不再重演。
這樣的愛心捐款,該不該收
來源:光明日報
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。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,各地心存善意的人紛紛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為武漢和其他疫情較重地區(qū)加油。
然而,媒體報道中,一些高齡老人捐款的事跡卻讓人感到五味雜陳。比如,湖北武漢93歲的抗戰(zhàn)老兵明學純捐款時說,“只有15000塊錢,錢不夠,向女兒借5000塊錢”;重慶87歲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攢了30多年的積蓄20萬元……疫情之下,每一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。對老人的愛心應當肯定,畢竟,在老人的生活經(jīng)驗里,捐贈善款是最直接、最便捷的辦法。這種不計個人得失榮辱的善舉讓人感佩,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。但也應看到,這些高齡老人本身收入不高,為了抗擊疫情捐出了畢生積蓄。對此,網(wǎng)友也發(fā)起了“要不要讓老人捐款”的討論,很多人擔心此舉會影響老人的生活。
當前,抗疫一線最匱乏的不是資金。國家有充分的資金保障,社會上有實力的企業(yè)和個人也能提供更集中的善款。老人捐款固然能夠釋放善意,但如果因此影響他的晚年生活,顯然有悖于社會道義的彰顯。何況,來自老年人相對分散的善款如何合理使用,如何監(jiān)督善款的流向等問題,也給確保愛心落到實處帶來了考驗。
對此,一些地方已經(jīng)明確給出了態(tài)度。比如,對老人捐款盡可能勸阻,將已經(jīng)收到的款項退還給老人及其家屬等。據(jù)報道,山東省桓臺縣一名87歲的孤寡老人到村委會捐款,被工作人員勸回,這種人性化的處理方式,并不會影響善意的傳播,反而受到了網(wǎng)友的好評。
實際上,“要不要讓老人捐款”,牽涉到現(xiàn)代慈善理念的問題。慈善是為悲傷的人或事作貢獻,但只有悲情不是慈善,慈善的意義也不是放大悲情。盡力而為、盡己所能是現(xiàn)代慈善的基本特征。每個人能力不同,“能者多勞”才是符合慈善倫理的日常。正因如此,許多知名企業(yè)家同時從事著慈善工作。按照人們習慣的說法,“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”,企業(yè)家的財富來自社會,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,除了積極履行納稅義務等法定責任,慈善也是其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
當然,這并不是說普通人不必參與慈善。人們參與慈善的方式有很多,捐錢只是其中一種。比如,年輕人可以發(fā)揮自己的專業(yè)特長,擔任防控疫情的志愿者;掌握一定資源、人脈較廣的中年人可以發(fā)揮組織作用,在社區(qū)防控工作中盡己所能,協(xié)助專業(yè)的社區(qū)工作做好人員登記等工作,阻止疫情蔓延。
老年人安享晚年,不僅是社會對他們的美好期許,在老齡化趨勢下也是控制社會養(yǎng)老成本的重要途徑。在群防群治的抗疫行動中,老人應及時更新觀念,主動戴口罩、勤洗手,用實際行動體現(xiàn)科學抗疫。同時,在參與慈善的過程中,他們也要做好溝通,取得家人的信任和支持。
一個文明的社會,老人的善意應被理解也應被妥善處理。分人群、分角色地引導公眾參與慈善,企業(yè)、名人以捐款或設立慈善基金會的方式參與,有專業(yè)技能的人在具體救災、抗疫行動中發(fā)揮突出作用,而作為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,就不妨當好家園的守護者。
年份 | 作文題目 |
2019 | 材料作文 |
2018 | 解讀語言傳遞 |
2017 | 車輛與時代變遷 |
2016 | 是彰顯個性還是提倡創(chuàng)新? |
2015 | 智慧 |
2014 | 什么是不朽 |
2013 | 關注細微變化 |
2012 | 憂與愛 |
2011 | 人和平庸 |
2010 | 綠色生活 |
2009 | 品味時尚 |
2008 | 好奇心 |
2007 | 懷想天空 |
2006 | 人與路 |
2005 | 鳳頭、豬肚、豹尾 |
2004 | 水的靈動,山的沉穩(wěn) |
常州大學轉專業(yè)政策規(guī)定及
時間:2024-07-12 10:0:24南京藝術學院轉專業(yè)政策規(guī)
時間:2024-07-12 10:0:57江蘇師范大學轉專業(yè)政策規(guī)
時間:2024-07-12 10:0:41西交利物浦大學轉專業(yè)政策
時間:2024-07-12 10:0:48